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于其他物品被携带走,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就放晴了,因此我写下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穿林打叶声的喧哗纷纷,不妨一边吟咏着诗歌,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比马还轻盈,我一点都不害怕。在烟雨中我穿着蓑衣度过一生,有什么好害怕的?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感到有些凉意,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看那刚才走过的小路,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简析: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这是一首表现旷达之情的词。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幽远,内蕴丰富。首三句着力写一个“不”字。尽管林穿叶打,他好象没听见似的,何妨吟啸徐行——吟啸对“穿林打叶声”这一外扰之因毫不介意。突出一个“行”字。竹杖、芒鞋、轻胜马——突出一个“轻”字。突出一个“任”字。“任”写出了摆脱朝廷束缚、襟怀坦荡的贤者气度。“竹杖”、“芒鞋”与“轻裘名人”“稳骑高马”对照出现,“轻裘名人”又是前阕所写的得意之人反衬出“遇雨”造反派的丑态。“谁怕?”——坦陈己见。“一蓑烟雨任平生”——是精神状态的具体展现。“归去”,换头平收。“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着人生感悟的哲理——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风雨比较起来算得了什么——现实政治斗争当然是风云变幻风起云涌的,对于垂暮之年的作者来说也没什么可怕了!于是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向来萧瑟处——”篇末收得开阔。“向来萧瑟处”指代过去“遇雨”的地方;参破人生藩篱,“归去”也无处不可。
全词写景抒情皆含妙理:遇雨突如其来,风雨瞬息即过;雨后初晴,又表现了事物转瞬间的变化;风或雨或晴又何惧乎物境之异同;虽在朝廷屡遭逢险衅不畏不惊;只求自由自在以超脱尘世之念寄寓秋水之湄;最后又表现了在自然中求得一丝宽慰之心情。“人生到处知何似”,此词境界开阔、豁达洒脱正是苏轼人格的一种写照。词中所表达的人生体验和乐观、旷达胸襟对后世是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