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常识
气象知识一般包括气象现象、气候变化、天气预报、自然灾害、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我们这里只谈天气预报的常识。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天气预报的制作需要很多环节,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数值预报,天气图分析,气象卫星和地面实况观测,气象信息分析,预报会商,最后形成预报。这是一个专业性强,复杂度高的过程。所以一般大众可以通过多看气象预警信号来间接了解相关天气变化信息。
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主要渠道
当前大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广播,电视,手机APP,电脑网络等都可以查询到;各类即时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上也可查询到部分;还可以关注各类科研机构的公众号、网站或微博等来获取天气信息。对于一般的普通民众来说,只需要通过主流渠道即可。对于经常在山区、海上或外出旅行的人们来说,可多关注一些预警信号和灾害预警。
公众在应对天气变化时的注意事项
面对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应该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如遇到雷电时,应留在安全地方避雨;在台风来临时,应避免船只出海,避免在台风路径附近地区活动;在暴雨时,应注意防范雷电、大风和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
如何看待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天气预报是一种概率性的预测,目前科技水平还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虽然天气预报员会尽力做出最准确的预报,但由于影响天气的因素非常复杂,所以天气预报的误差并不能完全避免。所以公众在看待天气预报时应该理性看待,不能完全依赖天气预报来做决策,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各种可能性的准备。对于专业的气象部门来说,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对准确的预报结果。此外公众也要加强自身的气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应对措施。
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特点是空气潮湿,地面低洼处易形成积水。
大风:特点是风力大,树枝易摇晃甚至吹断,易造成车辆被损,低洼地段出现水浸。
雷电:特点是在雷雨云静电放电的瞬间,产生强烈的火花放电和灼热气体膨胀产生的爆炸声以及伴随的闪光。它易造成树木倒伏、电线杆短裂和断线等危害。高温:指当气温在酷夏时节较高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严重时会引起中暑。高温下空气中湿度增加易使人疲倦无力。沙尘暴:是沙尘天气引起的空气浑浊现象,这是中国北方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主要是指雷雨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等。它们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和破坏性等特点。有时伴有强雷电和滚地雷声;暴雨是另外一种强对流天气,它可以引发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雾霾:主要是由于空气质量差,空气中悬浮大量颗粒物,使空气变得浑浊。它对人的呼吸道产生一定危害,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心脏病、哮喘患者危害更大。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面对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应该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如遇到雷电时,应留在安全地方避雨;在台风来临时,应避免船只出海;在暴雨时,应注意防范雷电、大风和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雾霾天气时应该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去;面对沙尘暴时应该尽量减少外出,出门时应该佩戴口罩并关好门窗等措施。此外还要加强个人防范意识与能力培养和提高应急能力等措施。同时遇到突发事件要保持冷静与理智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与专业人员做好救援工作与灾害防范工作等措施来应对极端天气状况带来的危害与影响。